古代封建时期,盐都是被朝廷垄断的一个行业,《三国志》中有记载一句话:“夫盐,国之大宝也”,也就是说食盐是国家的宝贝,也是必不可少的。《史记·平准书》称: “山海,天地之藏也,皆宜属少府。陛下不私,以属大农佐赋。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予牢盆。……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其意思是,大山大海所储存的资源都是天子的东西,归少府管理。但皇帝慷慨,将自己的私产给大司农管理,用于国家的财政支出。让平民用官器煮盐,并支付酬劳,平民不得私自制盐,违反者都会受到责罚。从这两句话当中就能看出,盐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多么的重要了。也正是因为这样,盐的价格也十分的昂贵。这是当时朝廷对于百姓一种剥削。
但盐由国家垄断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春秋时期,齐桓公为了增加国家收入,打算对六蓄、人口、台榭、树木征税时,但齐国国相管仲表示坚决反对,他认为明令征税会激起百姓的不满,主张对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食盐加价,把预征之税隐藏在这个加价之中,如此做既可确保“无以避此者”,又可收到“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官海”政策,开创了中国古代食盐专卖制的先河。
所谓“官海”是指凡海盐出产都归官府所有,由官府专卖。官府在卖盐时, “寓税于盐价”,人们买盐就相当于一并交上了人头税,王朝政府凭此可获得巨额的财政收入。“官海”政策的实施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一改前代“官山海”的做法,“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此举意味着国家取消了食盐官营制,允许私商自由经营。一时间“逐渔盐商贾之利”“起富数千万”。在经历了汉景帝的“七国之乱”以后,汉武帝刘彻再一次意识到了食盐的重要性,由官府募民“制盐、官收、官运、官销”的模式实行了盐的完全官营制,使朝廷增加了巨大收入,削弱和打击了大工商业主和封国诸侯的经济势力,加强了中央政权的经济基础。内削诸侯王,北击匈奴,西通西域,大大巩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由此可见食盐官营、“寓税于盐价”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古时候的盐并不像如今这般晶莹剔透,由于其中掺杂了杂质,所以其颜色发黄,并容易粘结成块,其味道也不只有咸味,由于地域的不同,各地盐所含杂质也不尽相同,故味道上也存在差异。
就生产工艺来说,古代生产盐的方法大体分为两种:
晒 盐
将海水或者盐湖水引入盐池,日晒风干
洋浦盐田位于海南省儋州市境内的洋浦经济开发区新英湾,盐田面积750多亩,各态石砚式盐槽7300多个。洋浦盐田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保留最完整的以原始日晒方式制盐的古老盐场。晒盐就是盐水借助风和太阳的蒸发作用,消耗掉自身的水分,最终获得食盐,但此法依赖光照,受地域影响,产量低。
煮盐
从盐湖或者盐井中汲取盐水,或直接取海水,用陶器或者铁器盛装,用火烧煮浓缩和沉积
古代人工最早采制的盐,便是煮盐,《说文解字》记载“盐,咸也。从卤监声。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凡盐之属皆从盐。”意思是说炎帝(一说神农氏)的臣子宿沙氏开创用海水煮盐,史称“宿沙作煮盐”。宿沙氏其人,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实际上用海水煮盐,应当是生活在海边的古代先民经过长期摸索和实践创造出来的,宿沙氏将这种方法总结推广。宋代以前的海盐制造,全出于煎炼。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煎为晒的沟滩之法才才大规模应用成为制盐的主要方法,从而结束了煎盐的历史。煎盐耗费大量柴草,费工费力,但因晒盐技术的不成熟,煮盐在我国古代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除了上述两种方式,矿产直接采盐也是一种盐的来源,不过在我国古代并不普及。
2011年3月日本东北部发生里氏9级大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爆炸,一时间“核废水污染太平洋影响盐的生产”的谣言铺天盖地,全国盐价飙升,四五十倍者比比皆是。但学了今天的知识就能知道,我们所吃的盐不仅来自于大海,还有咸水湖、矿产等等。所以说,谣言止于智者,我们只有提高自己的学识,才能不信谣言,不随波逐流。
与古代制盐相比,现在制盐多了几步,首先,通过石灰等物质的净化,取出去了卤水中对我们有害的重金属离子和产生恶臭的有机物。其次,用蒸发、脱水、干燥三次去水操作,用尽可能少的能源损耗来完成整个流程。
这样生产的盐,不仅成分纯正、食用健康,而且由于工艺的优化、耗能少,使得价格低廉,人人买得起。并且为了健康,人们开始探索在盐中加一下有益的成分。就比如我们最熟知的在甲状腺疾病流行的地区,盐中会加入碘酸钾。
天津的芦台汉沽盐场是第一家取得国家食盐定点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场区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占地面积133平方公里。芦台汉沽盐场历史悠久,前身曾名“芦台场”,始建于公元九二五年,所产原盐白润透明,品质纯正,被誉为“芦台玉砂”,名列贡盐。清康熙年间,其制盐工艺由"锅煎成盐"改为"滩晒成盐",并新增汉沽坨地、寨上坨地、营城坨地三处官坨储盐,储盐量达600余万包。清末场区有188副晒盐滩,盐工约1300人。民国时期场区滩田有所增加,原盐年产量最高时达42万吨。
1948年12月14日汉沽解放,长芦盐务管理局汉沽盐场管理处接管了国民党政府的芦台场署,接收了"中国盐业公司",并逐渐演变成如今的”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有限责任公司”。在2018年汉沽盐场的原盐产量为101万吨,加工盐生产能力20万吨,盐化工产品生产能力为11万吨,年销售收入3.2亿元。长芦汉沽盐场的盐业风情游览区现处于开放状态,万顷盐池,如山的集盐坨,调色盘般的七彩盐田……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亲身去汉沽盐场看一看,,不仅能亲眼看到制盐的过程,还可以通过讲解员的讲解,了解盐业历史和古法制盐工艺,感受盐文化。
参考文献
1. 罗进.遵义师范学院学报.中国古代盐政史演变路径及其实质 2021.6
2. 陈寿,裴松注.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