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烧怎么办?
发热(俗称发烧)是儿童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家长们常会非常紧张,常会因处理不当,对孩子身体造成伤害。在孩子出现高热时,家长既不能惊慌,也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先了解小儿的体温,再根据具体情况做科学安全处理。
一、发热是怎么产生的?
正常人在体温中枢调控下,机体产热、散热呈动态平衡,以保持我们体温在正常范围。在炎症等感染过程中,外源性致热源刺激机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会产生和释放内源性致热源(EP )包括白细胞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NF)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EP刺激丘脑前区产生前列腺素E(PGE),后者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感受器,调高体温调定点,使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就可引起发热。临床上一般把口腔温度>37.3℃,直肠内温度(肛温)> 37.8℃,腋窝温度> 37.4℃作为发热的标准。根据发热的高低,以腋温为标准,又将发热分为:低热 (体温在37.5-38℃之间);中等度热 (体温在38.1-39℃之间);高热 (体温在39.1-41℃);超高热(体温大于41℃)。
二、引起发热的常见原因,包括:
感染性因素:如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常见的疾病有: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手足口病、肺炎、感染性腹泻(俗称小儿肠炎)、肺结核、脑炎等。
非感染性因素:如创伤打击、组织缺血坏死、肿瘤、溶血反应、药物热、甲亢、重度脱水、皮肤损伤导致散热减少、中暑、日射病、部分药物中毒、颅脑损伤、体温调节障碍等。
三、发热的利与弊
发热实际上是机体对感染或创伤等致病因素的一种生理防御反应,有利也有弊。
利在于,可以:
-促进T细胞生成;
-增加B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
-增强巨噬细胞功能,抑制病原菌,减少其对机体损害。
弊在于,发热是可引起:
-机体代谢增快,耗氧增多,二氧化碳产生增多,加重组织缺氧。
-消化功能损害,胃肠蠕动减慢,食欲不振,甚至发生腹胀、腹泻、脱水。
-呼吸、心率增快,可使合并有肺炎、心脏病或贫血的患儿心肺负担加重,引起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
-脑损害,可使大脑皮质兴奋,出现烦躁、惊厥、讲胡话、昏睡不醒,严重者留有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
-持续高热还会使人体防御感染的能力下降。
-使病人感觉不舒服。
四、发生高热时怎样处理?
(一) 一般处理
供给足够的热量、水和电解质,可口服糖盐水;防止脱水,能进食者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稀粥、豆浆、牛奶、面条等流质及半流质饮食)。
(二)退热处理
1、物理降温:
(1)降低环境温度:开窗通风、降低室温(22-24℃为宜);尽量少穿衣服,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散热。
(2)“热以冷降”:高热而循环良好者(面色潮红、全身发烫、手足温暖),可用退热贴、冷湿毛巾、冰枕、冰帽或冰袋置于前额、枕后、腹股沟、腋窝等大血管处,每5-10分钟更换1次。
(3)“冷以温降”:高热伴肢端冰凉者(畏寒、寒战、四肢冰凉、苍白、发绀),可进行温水浴,即将患儿置于30-35℃或比其体温低2-3℃的温水中沐浴10-15分钟,然后用大毛巾将全身擦干,并揉擦皮肤转红、温暖为止。
备注:小婴儿皮肤柔嫩,酒精擦浴时可经皮肤吸收而出现酒精中毒,故一般不使用。
2、药物降温
选用疗效明确,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的退热药,儿童常用的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1)对乙酰氨基酚: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所致发热的首选药。小儿每次10-15mg/kg,3岁以下小儿一次最大剂量不超过250mg,必要时4-6小时重复用药1次,但24小时不超过4次(最大剂量为2.4g/d),连续使用不超过3天。阿司匹林过敏或者有G-6-PD缺陷者慎用。
(2)布洛芬:可用于阿司匹林过敏者或G-6-PD缺陷者。小儿推荐剂量为每次5-10mg/Kg,必要时4-6小时重复用药1次,但24小时不超过4次,连续使用不超过3天。
退热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3个月以内的婴幼儿建议物理降温退热,3个月以上儿童体温≥38.5℃和(或)出现明显不适时建议使用退热剂。
-退热药不能预防热性惊厥。
-通常几种退热药物不可同时使用,交替使用退热药物有一定指针。
-退热目的不仅仅是降温,最主要是缓解患儿因发热引起不适。
(三)病因治疗
发热常常合并其他疾病,退热只是对症处理,即使退热后,发热仍会反复,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故高热时在上述处理的同时仍需及时就医,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五、孩子高热常见误区
(一)高热会烧坏脑袋吗?
一般发热对身体组织器官的影响不大,也不会烧坏脑子,且能加速抵抗力的产生,重点是明确到底得了什么病?这个病会不会影响到脑子?而不只是单纯的温度问题。如果孩子患上的是脑炎、脑膜炎,就是不发热、或者低热也能脑损害而遗留后遗症;但是如果宝宝只是单纯的得了呼吸道感染如咽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即使高烧到41℃也不至于烧坏脑子,仅当持续体温超过41°C时,体内蛋白质发生分解,才可能引起脑水肿而致病孩死亡或留下脑病后遗症。
(二)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是否可以同时进行?
能,一般中低热时,我们首选物理降温,若体温不能降下来,则可加用退热药,多数体温可逐渐下降;但部分高热甚至超高热患儿,单纯予以物理降温或退热药,常常不能有效退热,这时我们可以予以物理降温联合退热药物处理。
(三)孩子发热需要打退烧针吗?
孩子发热不推荐打退热针,绝大多数孩子通过物理降温、口服退热药处理后体温均可逐渐下降,仅少数持续高热不退,物理降温及药物降温效果不佳的孩子,医生可根据具体情况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用药处理。
(四)多种退热药是否可以联合使用?
一般不主张多种退热药联合使用及交替使用,仅用于一种退热药物效果不好时且持续高热的孩子,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六、如何观察病情、及时就医?
(一)注意孩子的精神状态及面色,若孩子面色红润、精神尚好,服药退热后仍能笑能玩能吃能喝,与平时差不多,说明孩子病情不重,可以在家中调养。若孩子精神萎靡、倦怠、表情淡漠,面色暗淡、发黄、发青、发紫,眼神发呆,则提示病情严重,应尽快去医院就诊。
(二)观察孩子有无频繁呕吐、喷射性呕吐,有无抽搐、惊跳、烦躁不安、性格改变等情况,小婴儿还需注意有无囟门隆起、双目凝视、少吃、少哭、少动、吐沫等情况,若有需警惕颅脑病变,应及时就医。
(三)观察孩子皮肤有无出疹、出血点,若有则提示传染病或药物过敏;观察四肢皮肤是否发紫、变凉,若存在则提示病情严重,尤其需警惕败血症、休克等情况,均需及时去医院。
(四)观察孩子有无呕吐、腹痛、腹泻、脓血便等情况,若有频繁呕吐、伴腹泻、脓血便等情况,需警惕细菌性痢疾,若有呕吐、腹痛不让按揉、果酱样大便,需警惕急腹症,也必须尽快上医院。
七、如何预防
(一)衣着干洁凉爽,但避免受凉。
(二)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三)鼓励饮水,保持口舌滋润,保持大小便通畅。
(四)注意营养及卫生,避免去人多的地方。
(五)接种疫苗,预防一些传染性疾病,如手足口病、流感疫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