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宝宝可能一出生就补错了,3个补益误区要避开
总觉得自家孩子好像“缺点啥,要补补”,是家长们的普遍心理。所以,我每推荐一道补益汤方、食疗,后台就会收到海量关于吃法、用法的咨询。最常见的,是以下两类问题:孩子年龄没到,能不能把材料减量,让孩子少吃点就是了?孩子积食/感冒/发烧/热气,身体只是有些小状况,能不能用食疗方?
有些时候,孩子暂时不适合补益的情况,家长要学会分清。中医保健调理,是把身体调理得刚刚好;缺了或过了,都是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
有的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就补错了
说到“补”,其实不仅指那些有保健作用的食疗方。简单理解:能给孩子的身体“做加法”的方法,都属于补。
而有些“补”,就不是补益,而是错补、过补。比如:为了让奶水营养丰富,很多哺乳期妈妈吃大量高脂肪、高蛋白食物。过早给孩子添加辅食,接触暂时无法消化的食物。看到网上有补益食疗方,不对证、不看服用方法,就长期、大量给孩子喝。孩子体质不好、长不高,就用一些偏方或海马田七汤等,给孩子助长。
这些做法都是不妥的。正确的补益思路,是正确认识孩子缺了什么、多了什么。这需要家长勤学辨证,找到孩子长不高、瘦瘦小小、体质差、常生病、需要补益的根源——80%以上的孩子体虚,都源自脾虚。
3个补益误区要避开
1.过早给孩子补益,并不能让孩子弯道超车
不建议3岁以下孩子随意补益的原因:补益过多,脾胃无法承受;宝宝体质敏感,材料容易过量;家长非专业,不好辨证,不好把控量;小儿脏器清灵,自我恢复空间大。
少数情况下,有些安全的补益汤适合3岁以下的孩子喝,家长也要严格遵循服用方法,不要擅自决定加量、加瘦肉,让汤更补。年龄不够,再怎么减量、少服,家长自己其实很难正确把握。
正确补益思路:严格遵循食疗食谱上的适用年龄。减量、减服都不可。
2.孩子脾胃受损、积食,补物变废物
一切补益的大前提,都要以消化好为前提。有些家长还不太能辨孩子消化好坏,总问我:孩子最近舌苔白厚、羊咩便,能不能喝这些汤方?舌苔、口气、大便、睡眠任意一项不正常,都是消化不好有积食的表现。通常不建议吃补益的食物。
正确补益思路:消化好是补益的大前提。其实,顾护好消化,孩子体质就不会太差,补益也只是锦上添花。
3.孩子病时补益,越补可能病越虚
孩子每次生病都是一场正气和病邪的战斗。有时候两方实力相当,病邪半表半里,就会缠斗不休,病情也拖得比较久。家长要是见孩子虚弱,想喝肉汤补补——这一补,很容易把病邪也补了,病情就更容易反复。
但也不是说,孩子有小病小痛,就一定不能服食疗方:① 滋补气血的食疗方, 病时不能服。如五指毛桃、太子参等补益中药材。② 季节性温和食疗方 ,不与调理病情相冲突时对证可服。比如,前段时间常有家长问,孩子感冒能不能喝秋柠饮?对证的话是能喝的。但是,小儿安秋方在润燥的同时,还兼顾了一些补虚的功效,就不建议生病时喝。③ 偏温性食疗, 孩子有热证时不能服。④ 清热食疗方,孩子虚寒不宜服。
孩子草莓舌、脸蛋口唇红、嗓子不舒服、手心烫……都是有热证的表现,那些比较偏温补的、功效有暖中的补益食物,就暂时不适合吃。
同理,夏天有很多清凉解暑的食疗方,体质比较虚寒(舌淡苔白无血色,手脚长期冰凉,怕冷易感冒)、风寒外感期间就不太适合。
正确补益思路:最保险的方法,就是孩子有小病小痛时,任何补益都先忌口。记住!对证的补益是锦上添花,用错的补法百害而无一利。对于中医育儿的学习刚入门的新手家长,有哪些绝对安全的补益方法呢?
百变补益粥,2岁以上都能喝
大多数瘦瘦小小、常生病的孩子,都是气虚质,脾胃也比较虚弱,很容易积食。给孩子补益,如果一时拿不准方向,在消化好、没病痛的前提下,可以从健脾益气开始。比起艰难地拿着食疗方食谱给孩子辨证,直接用补益脾气的食药材煮粥,是一种难度低、效果好的补益方法。粥水本身就是益脾的,又能温化食物,更好消化吸收。
从以下食药材中选一两样食药材搭配,共煮粥,2~3岁孩子只喝粥水不吃渣,3岁以上孩子适量服,就能有不错的补益效果。
可选的健脾益气食药材有:
【平性,普遍适合】太子参5g / 山药9g / 白术10g /燕麦20g / 青稞8克 / 花生10颗……
【偏温,热证不适合】黄芪10g / 去核红枣 2 枚 / 陈皮2g
如果对孩子的消化比较有信心,还可以按季节在粥中加1种顺时养生的食药材:
春主生,防肝过亢:加少量黄糖、1颗去核红枣煮甜粥;
夏主长,防寒湿重:加炒白扁豆15g / 芡实9g;
秋主收,防干燥心烦:加鲜百合8g / 银耳1/3朵 / 去芯莲子5颗;
冬主藏,主温补:加栗子3颗 / 黑芝麻10g / 核桃1颗。
在此基础上,可以再加粳米50g,大火烧开,转小火煮40分钟即可服用。
资料来源:许尤佳育儿堂微信公众号
本文由广东省中医院儿科主任许尤佳进行科学性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