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着玩,坐着玩,躺着玩……姿势不对,起来重玩……到底是什么这么好玩?那就是我——手机,你的数字世界永恒伴侣。
AI生成
1.手机的演变
自1973年第一部商业化手机诞生以来,我不断从笨重的“大哥大”进化为小巧的智能神器,已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青少年与手机
我几乎无所不能,可以查资料、听音乐、看电影、社交、购物、工作等。据调查,八成以上青少年每周都会上网,超过九成的青少年使用我上网,我可是青少年上网使用率最高的设备,但只有58.8%的青少年自主拥有我,这意味着有41.2%的青少年用家长或他人的手机上网[1],足见我的影响范围广泛。
数据来源于《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2024)》[1]
3.对手机成瘾的担忧
学龄升高学业越紧张,家长不免开始担忧,认为我不利于集中精力学习,并将我视为学习问题与家庭矛盾的元凶,尝试各种管控手段,如约定、断网、没收等,或者以摔打示警,往往收效甚微,“手机成瘾”的标签时常让我背负误解与偏见,家长的焦虑更多源自巨大的社会内卷压力,我则成为他们内心不安的投射。然而,成瘾并非我独有的“魅力”,成瘾行为广泛存在,生活中食物、购物、烟草、酒精、赌博、药物等任何调节情绪状态的物质、行为,都有可能让人上瘾。
4.手机成瘾的定义与发生率
一般来说,手机成瘾指个体即便知道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但仍难以控制,导致心理社会功能受损的一种行为成瘾。医学分类标准里并没有明确的“手机成瘾”的诊断,相近概念为“网络游戏成瘾”,需满足沉迷、控制困难、戒断反应、社会功能损害等症状并且至少持续12个月才能确诊[2]。
研究显示,青少年手机成瘾率为4.1%-35.5%,网络游戏成瘾率为15%,由于外界管控成瘾率并没有比成年人高[3]。青少年在上学期间使用我的平均时间为43分钟,放假期间日均使用时间约2小时,最长的超过6小时,抖音会占用很多时间[4]。他们虽表现得很难放下我,仍在合理使用范畴内,如果平均每天要看我超过100次就要小心“瘾”了,但是否达到成瘾的标准还是需要医生来判断。
数据来源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手机使用依赖现状分析——以北京市某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为例》[5]
5.手机成瘾的原因
那到底为什么会对我上瘾呢?主要原因还是我的功能强大、人类的大脑神经生理学机制以及心理社会因素。
一是我集生活、娱乐、工作于一体,功能实在强大,获取途径便捷。二是人类大脑的神经生理学机制中,镜像神经元与神经耐受性的共同作用,我能让他们感受到刺激与共鸣,但随着重复接触类似的愉悦刺激,快乐阈限提高,青少年负责认知加工和调控的前额叶发展并不成熟,一旦停下来就会出现戒断症状。三是心理社会因素,如家庭关系紧张、学业压力大、社交圈狭窄、自我功能较弱、冲动-控制能力以及情绪调节能力不足,我比较容易成为他们的避风港,即便被暂时藏匿或冷落,他们总会再次找到我,获得那份即时的快乐与满足。值得一提的是,父母对我的监控却增大了青少年的手机成瘾倾向,可能是他们的沟通方式和野蛮限制适得其反[6]。
6.手机成瘾的危害
要是不小心上瘾了后果可不小呢,主要体现在生理:头疼、视力、注意力及记忆力下降,睡眠质量差等,心理:孤独、焦虑、易怒、抑郁等情绪反应,行为:攻击性等行为偏差,学业:成绩下降、拖延、厌学等。
7.手机成瘾应对策略
如果不希望青少年走向休学或者更严重的心理疾病,家长可要早点想办法,调整教养方式,以理解之心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让他们感受到支持而非控制,达到健康与娱乐的平衡。
在此献上锦囊妙计:“一停二观三评估四思考五行动”的策略[7]。
一停:停下来,放下评判和指责,尤其不要采取强制手段制止。
二观:观察青少年的行为表现、使用时间、使用目的。
三评估:尽量客观地评估沉迷程度及影响。
四思考:判断青少年沉迷的需求,是学业压力,还是人际关系(同伴/父母/老师)遇到困难?
五行动:解决现实困难,并通过兴趣培养、体育锻炼、正念练习等多样化途径,替代手机带来的短暂快感。
请保持耐心,这个过程需要多个回合反复,与我的物理隔离至少超过一个月,且离不开家长的榜样和有效监督,但如果青少年出现严重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请专业高手相助了,选择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
今天把老底都抖出来给大家啦,最后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真正对我难以上瘾的是被爱包围的青少年!人太多了我也眷顾不过来,毕竟,我本质是服务于人类最得力的助手,而非洪水猛兽。让我们一起为青少年构建一个既充满科技乐趣又兼顾心理健康的成长环境吧!
参考资料
[1] 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2024). 北京市委网信办、团市委指导腾讯企鹅调查发布.
[2] 徐楚楚,解瑾,卫心雨,等.青少年手机成瘾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22,43(08):1276-1280.
[3] 熊思成,张斌,姜永志,等.手机成瘾流行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元分析[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1,19(06):802-808.
[4] 2023年青少年智能手机使用报告. Common Sense Media发布.
[5] 李月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手机使用依赖现状分析——以北京市某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为例.中华家教.2023,第3期.
[6] 周楠,王少凡,朱曦淳,等.中国儿童青少年手机使用与手机成瘾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22,43(08):1179-1184.
[7]高秋凤.脱“瘾”而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09.297.
作者:查贵芳 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二级,专注于青少年领域心理治疗,安徽省第二届“十佳心理咨询师”,芜湖市卫生健康系统华佗计划骨干人才。
审核:蒋巧 心理治疗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芜湖医院心理治疗中心主任、注册督导师、心理咨询师二级、中国心理卫生学会认知专委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