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吉林省辽源市一小区门市房
(门市房,通常指的是位于街道、
商业区或住宅区底层的商业用途房产。)
发生疑似燃气爆炸
造成13人住院治疗
其中2人重伤
燃气安全问题
再次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
今天科博士将带大家一起学习
如何正确使用燃气?
在紧急情况下应如何正确处理?
燃气是气体燃料的总称,它能燃烧并释放出热量,供居民和工业企业使用。
燃气的种类有很多,包括天然气、人工燃气、液化石油气、沼气、煤制气,它们都属于可燃气体。其中,天然气和液化气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燃气。
(1)
天然气
天然气是清洁能源之一,不但可以作为燃料,还可以用于食品冷冻、空气液化和发电等。
天然气是较为安全的燃气之一,其密度比空气轻,一旦泄漏,立即会向上扩散,不易积聚形成爆炸性气体,绿色环保、经济实惠且安全性较高。
(2)
液化气
液化气主要用作石油化工原料,用于烃类裂解制乙烯或蒸汽转化制合成气,可作为工业、民用、内燃机燃料。
液化气的发热量较高,在常温常压下是气体,在一定的压力下或冷冻到一定温度可以液化为液体,易于运输且存储设备比较简单。
尽管天然气和液化气各自具备一定的安全优势,但如果使用不当,两者都可能带来潜在的危险。
管道里流动的燃气或者罐装燃气在没有受到强力破坏的情况下是相对安全的。通常来说,燃气爆炸起火需要同时具备三个要素:
(1)
达到爆炸浓度
当空气中燃气泄漏浓度达到5%-15%时,就可能引起爆炸。
(2)
遇到引火源
当泄漏的燃气处于爆炸浓度范围内,一切引发火源的情况都有可能引起爆炸。如:触控开关产生的小火花、静电产生的小火花、未熄灭的烟头、点燃的打火机等。
(3)
燃气泄漏
燃气泄漏主要发生在三个部位:连接处泄漏、燃气软管泄漏、阀门泄漏。
此外,使用不当也会造成泄漏,比如烹饪时,汤水外溢浇灭燃气灶火焰,使燃气燃烧中断,如果燃气灶没有配备熄火保护装置,或者熄火保护装置失效,那么在火焰熄灭后,燃气将继续流出并积聚在室内。当燃气积聚在房屋、帐篷等封闭环境中达到一定比例时,就会引发强大的爆炸。
(1)
用鼻子闻
为了安全起见,民用供气中的燃气通常会添加一种叫做乙硫醇(或其它具有强烈气味的化合物)的加臭剂,使得原本无色无味的燃气具有一种类似臭鸡蛋或腐烂卷心菜的强烈气味。所以一旦察觉到家中有类似的异味,就有可能是燃气泄漏。
(2)
看燃气表
在完全不用气的情况下,查看气表的末位红框内数字是否走动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燃气泄漏。如走动,可判断为气表阀门后有泄漏(如灶具和热水器连接气表之间的胶管、接口等地方)。
(3)
喷涂肥皂水
肥皂或洗衣粉用水调成皂液,依次涂抹在连接软管与燃气阀门、弯头等燃气设施的连接处等容易漏气的地方,以检查燃气是否发生泄漏。如遇燃气泄漏,皂液就会被吹出泡沫,当看到泡沫产生并不断增多,则表明该部分发生了漏气。对于极微小漏点可能无法观察到,要以专业检测工具检测结果为准。
(1)迅速关闭燃气阀门并立即打开门窗进行通风换气。注意开窗通风时,动作要轻、慢,以免因摩擦、撞击等产生火花。
(2)杜绝一切火源,不要打开任何电器,更不要动用明火。
(3)转移到室外安全地带后,及时拨打燃气公司及119电话,寻求帮助。通话时电话、手机内部有可能产生微小火花,也会引起爆炸,拨打电话求助时应远离现场。
(4)千万不要靠近围观,请按救援人员要求,退到安全区域。
(1)
定期查软管
定期检查连接燃气具的软管是否脱落、老化、漏气、磨损。若发现问题应及时联系燃气公司进行更换。
(2)
用气不离人
使用管道天然气的用户,严禁在厨房内使用瓶装液化气或用煤球生火。
使用完毕后,要关好灶具开关、灶前阀。若长时间外出,还需关闭表前阀。
(3)
管道不挂物
不在燃气管道上缠绕电线或悬挂物品。不包裹燃气表、热水器等燃气设施及附属管道。
(4)
不堆放杂物
燃气表、燃气灶、热水器等燃气设施的周围不要堆放废纸、塑料制品、干柴、汽油、竹篮等易燃物品和杂物。
(5)
保持安全距离
停放车辆或其他大型设备设施时注意与燃气管道、调压箱等设施保持安全距离。注意架空管线限高标识,不得强行通过。
(6)
不得损毁、作他用
不得损毁、擅自拆除、不得移动、覆盖、涂改燃气设施的安全警示标志;严禁将燃气管道作为负重支架或接地引线。
(7)
安装可燃气体报警器
可燃气体报警器检测到一定浓度的燃气时,会进行报警,同时切断阀会自动切断,保护用气安全。未安装可燃气体报警装置,或安装位置不正确,会导致无法监测到燃气泄漏,从而产生安全隐患。
(8)
使用带熄火保护功能的燃气灶
使用带熄火保护功能的燃气具,可以在火焰意外熄灭后,自动切断气源,有效防止燃气泄漏。
科博士提醒大家
在享受燃气带来的便利时
切勿忽视了安全的重要性
燃气的正确使用
与每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
大家在把这些知识熟记于心的同时
记得分享给身边的人
一起学习如何安全“用气”!
本期内容到这里就结束啦
想看更多有趣又实用的内容
赶紧关注我吧
来源:北京应急、国家应急广播 、应急管理部宣传教育中心、平安普法 、广东应急管理、澎湃新闻(微博)。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源版权图库创客贴,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