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星人”越来越多,谁之过?怎么破?

关注
私信
1
收藏
分享

“过敏星人”越来越多,谁之过?怎么破?

3年前 · 大众科普

“过敏不要命,但痒起来要人命。”一句顺口溜,道出了多少过敏者的辛酸泪。

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问题,竟成为全球第六大慢性疾病。用来防风固沙的“治荒主力”沙蒿,为何又与过敏搅在了一起?

近年来,过敏群体暴增,患病人群数以亿计。有机构发布报告认为,全世界有30%至40%的人被过敏困扰,过敏已从一般疾病上升到影响广泛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是什么原因让人们饱受过敏之扰?过敏者暴增的背后,是谁之过?我们能否与“敏”共生?新华社记者进行了追踪和探访。

小小过敏竟成全球第六大慢病?

这是一组让人揪心的数字:

全球范围内,约有2.5亿人有食物过敏症,3亿人患有哮喘,4亿人有鼻炎,总人口中十分之一有药物过敏反应,被列为全球第六大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把过敏性疾病列为21世纪重点研究和防治的疾病之一。

暴增的过敏人群中,既有全球,也有中国。

过敏也分季节性过敏和常年性的过敏。季节性发病常在某一季节中暴发,花粉则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最重要的气传致敏原。

我国正在经历过敏性疾病患病人群从稀少到众多的发展。北京同仁医院院长、国家卫健委变态反应科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张罗说:“我们曾经做过流行病学的调查,与过去几年相比,的确有一个明显升高的趋势。”

张罗表示,因为内蒙古草原地区花粉数量巨大,每年到夏末秋初的时候,过敏性鼻炎的病人就会明显增多。

草花粉影响了整个西北地区,尤其是内蒙古、甘肃、青海、陕北,也包括受影响的山西、北京、河北等省市,影响范围广,季节性强。南方地区则以螨虫为主要过敏原,受气候条件影响大。

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皮肤病科主任崔勇说,轻度过敏可能仅出现瘙痒、皮疹等,重度过敏可能会出现喉头水肿、休克等症状,如抢救不及时可能引起死亡。过敏可以发生在各个年龄段人群,过敏体质者尤其要注意。

行人纷纷掩鼻躲避漫天飞絮。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花粉、飞絮、动物毛……致敏动植物知多少?

在众多导致过敏性疾病发生的因素中,遗传因素、过敏原及环境因素都是重要致病原因。植物花粉、飞絮、飞毛等本是植物生长发育、繁衍后代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此引发的过敏问题在全球普遍存在,饱受争议的就是沙蒿。

“从就诊人数看,近年来春秋季花粉过敏门诊患者有上升趋势。”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常务副主任王良录说,3月至5月主要是各种各样的树木花粉引发过敏,比较常见的是柏树、桦树、梧桐、白蜡树花粉等。从7月到10月底,则主要是杂草花粉,各种各样的野草播粉量巨大,有些可以引起严重症状。

城市化进程中,“花粉围城”也不可小觑。每年春天席卷北京的杨絮,是春日里的一道奇观,更令不少过敏者苦不堪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成说,多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国土绿化,更多树木来到市区,花粉浓度增大、与市民的距离更近,人们不得不直接面对花粉过敏、杨柳飞絮污染等问题。

“常见的过敏原包括吸入性、食入性、接触性、注入性等几类。”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于瑞星说,室内常见的尘螨、霉菌、动物毛屑等都属于吸入性过敏原;鸡蛋白、牛奶、虾等属于食入性过敏原;部分化工材料、化妆品属于接触性过敏原;某些注射类药物、蜂类叮咬注入的物质属于注入性过敏原。

树多草少、“水泥森林”都成为过敏高发的“幕后推手”。王成分析说,城市里不少土地裸露、硬化,不利于花粉和飞絮附着、滞留,也是致敏花粉、杨柳飞絮反复传播的重要原因。

大面积的梭梭、沙蒿等植物让肆虐的流沙停下了脚步。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福兮祸兮,沙蒿与过敏关系多大?

我国北方地区由蒿属植物为建群种或优势种形成的沙生植被,主要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人工营造的只占很小一部分。

沙蒿,菊科蒿属植物。

据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陕西省治沙所、甘肃省治沙所等单位专家研究,在长期的净化过程中,沙蒿形成了独特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和繁殖习性。沙蒿群落能够防风固沙,还能促进土壤的发育,在荒漠生态系统重建与恢复中发挥较好作用。

回望上世纪50、60年代,北方沙区就分布有大面积沙蒿。80年代开始大规模飞播造林治沙,为提高飞播造林成效,加入一小部分沙蒿等作为伴生种。

沙蒿,先期发挥固沙作用。但随着主要树种的生长,沙蒿逐步衰亡。当主要树种由于老化成熟而退化到一定程度时,地带性植被沙蒿、黄蒿等蒿属植物又可能重新侵入生态系统。

据不完全统计,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四省区现有沙蒿保存面积约1300万亩。当前,部分地区已停止或准备停止在飞播造林中使用沙蒿。

沙蒿与过敏有多大关系?

北京协和医院调查显示,我国北方地区夏秋季的主要致敏花粉是蒿属花粉。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蒿属花粉是当前我国北方沙区夏秋季过敏性鼻炎的主要致敏原之一。

我国北方沙区蒿属植物种类多、分布广,且其花粉数量大、体积小、质轻,在空气中飘浮时间长而且具有较高的飘散量,同时又具有较强的致敏能力,使蒿属花粉成为当地过敏性鼻炎患者的最主要致敏原。

研究表明,籽蒿花粉是西北一些地区引起“伏天花粉症”的重要致病花粉,是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主要原因。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表示,蒿属花粉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气源性致敏原,中国约有11.3%的呼吸系统过敏患者对蒿属花粉过敏。

此外,专家还提示,过敏性疾病患者往往不仅仅对蒿属植物过敏,通常也对尘螨、霉菌等其他过敏原敏感。

北京同仁医院院长张罗在《过敏科学》中国主题大会上发言。北京同仁医院供图

隐匿过敏原在哪里?有效控制是当务之急

面对过敏之痛,既要找寻权宜之计,更要探究破解之策。

世界过敏科学领域顶级期刊《过敏科学》中国主题大会前不久刚刚在北京召开,这是《过敏科学》创刊73年来首次以正刊形式出版国家主题,集中展示了中国学者在过敏科学、鼻科学、呼吸病学、皮肤病学以及新冠疾病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对于解决全球健康问题至关重要。

在张罗看来,过去几年中国的过敏科学工作者不断总结临床经验,中国学者在过敏性鼻炎的皮下免疫治疗当中,提出了中国的集群治疗方案,该方案在过敏性鼻炎免疫治疗100多年的历史上,首次被纳入英国和美国的诊疗指南当中。此外,中国学者参与制定的慢性疾病国际诊疗指南达到了20多个。

——缓解过敏之痛,科学研究怎么发力?

多位专家向新华社记者表示,有关部门应加快研究制定过敏性疾病防治专项行动计划,加强过敏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从预防、干预、治疗等方面规范引导学科发展,促进过敏性疾病的有效防治。特别是对重点地区和敏感人群进行跟踪和定点观测,同步开展大范围流行病学及病原学调查。

——破解生态之危,环保绿化该出哪些实招?

考虑到沙蒿与过敏的可能相关性,应当调整优化沙蒿分布区树种林种结构。专家建议,可在飞播造林种草中进一步降低沙蒿用种量的比例,研究替代物种;营造樟子松、紫穗槐混交林,抑制杂草生长,使沙蒿退化;对沙区撂荒地以及沙化土地落实治理责任,抑制蒿类植物自然萌发生长,减少蒿属花粉源。

——减少“花粉围城”,如何更好享受高品质生活?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所长张建国表示,在城市绿化中建议采用多树种配置,避免成片栽植致敏树种及植物,尽可能通过草坪、落叶等覆盖地表,提高城市森林绿地的飞絮和花粉附着、滞留能力。

——避免“药物依赖”,预防和用药怎样“双管齐下”?

针对过敏群体用药治疗的困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张建中教授提示,正值花粉传播季节,要注意预防和用药控制“双管齐下”。花粉症患者要减少外出,注意关窗;出门戴口罩,避免到花粉浓度较高的地区;外出回家后注意洗脸尤其是清洗鼻子、眼睛,更换沾到花粉的衣物。

用药方面,花粉症患者可用海盐水清洗鼻腔,使用抗过敏的滴眼剂控制过敏性结膜炎的眼痒等症状;出现咳嗽或哮喘的患者需加用口服和(或)吸入药物控制症状。症状重、持续时间长的患者,应及时去医院进行脱敏治疗。

面对这些“过敏之痛”,人们期待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让生活更加美好。

相关搜索

热门评论

0/200 (至少8个字)
本文知识看懂了吗?快来一起讨论吧~
刚刚
©2024 小科普 京ICP备20013549号 举报邮箱: admin@xiaokep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