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地震活跃区不需要预防地震灾害
流言:
《中国及邻区地震震中分布图》提供了我国及周围地区的地震活动图像,为我国制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还可以为地震监测预报提供基础数据。大家也可以从图中了解,自己居住的地区是否处于地震活跃地区。一般而言,多地震地区就是地震活跃区,发生地震的风险较大。相对的,也就有比较“干净”的区域,如华中地区。根据历史数据和实际的地质构造等因素来看,这些地区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较小。生活在这些区域的人就不需要预防地震灾害了。
真相解读:
今天是汶川地震13周年祭,也是我国的第13个防灾减灾日。沉痛悼念在灾害中失去生命的同胞之余,对于地震、泥石流等重大的自然灾害,我们也要更多地去学习和了解如何应对。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在灾害来临之际,更好地自救和救人,将伤亡损失降低到最小。
图虫创意
01
地球日均发动上万次地震
地震的次生灾害带来的损失不可小觑
先来说说大家最常听说的地震。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图1 汶川地震遗迹(北川)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大约会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一年中大约有十至二十几次,其中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概会有一两次。
地震的大小用震级来衡量,一般是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发布的。地震震级是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的,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根据不同强度地震的破坏能力,震级进—步划分为5个级别,这里有一个表格可参考:
如果不是在震中地区就很难估计震级了,但可以估计地震的烈度。地震时,地面震动强弱的程度叫地震烈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震级与烈度,两者虽然都可反映地震的强弱,但含义并不相同。同一个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因地而异,不同的地方,烈度值不一样。但是,烈度大可以肯定地震震级一定高;如果感觉到烈度小,要么是因为你距离地震区域较远,要么就是震级不大的小地震。
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也就是说地震预测在科学上尚未突破。人类还需要在包括地震学在内的地球科学领域不断探索,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地球内部的变化,争取在地震预报上实现质的突破,从而减轻地震灾害对人类生存的威胁。
图2 全球地震分布图(图中红色点点为地震震中)
除了地震之外,滑坡和泥石流也是比较常见的地质现象。山体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包括岩土本身重力及地下水的动静压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而泥石流是山体滑坡的一种。
就内外应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而言,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都属于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和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另外,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也是滑坡的诱发因素。
图3 泥石流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和2011年日本东海9.0级地震,是近年来人类历史上破坏最大的地震。特大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仅仅是地震本身,其产生的次生灾害会带来更大的损失。汶川地震的地质滑坡是造成灾难的主要因素,图4是旧北川县城的两大滑坡的图像。
图4 汶川地震造成北川旧县城大滑坡
2011年日本东海9.0级大地震造成重大损失的,主要也是次生灾害——海啸。图5中可以看到,巨大海啸将海岸边的房屋冲走。
图5 日本3.11地震引发的海啸
02
三张图查看灾害高发区
但相对稳定区域不代表绝对安全
想知道自己居住的地方是否安全?可以从了解《中国及其邻区地震震中分布图》、《中国滑坡泥石流分布图》和《中国泥石流易发分布图》开始入手。
如前文所说,虽然我们还无法对未来的地震做出预测,但曾经发生过的历史我们还有据可查。《中国及邻区地震震中分布图》收集了近4万条地震条目,包括中国国内从公元前23世纪至公元1969年底,震级在4(3/4)级以上的地震;公元1970年至2014年底,震级3级以上的地震;以及中国邻区,公元1900年至2014年底,震级5级以上的地震。
图6 中国及邻区地震震中分布图
《中国及邻区地震震中分布图》是地球科学和地震科学研究的基础,它提供了我国及周围地区的地震活动图像,为我国制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还可以为地震监测预报提供基础数据。大家也可以从图中了解,自己居住的地区是否处于地震活跃地区。
通过图6《中国及邻区地震震中分布图》上震点的分布密度,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出,哪些地方属于地震活跃区。分布图中以红和绿两种颜色对公元1900年——2014年和公元1900年前两个大时间段的地震进行了标注。同时,图中对国内大陆地区震级在6级以上的地震、台湾地区和中国邻区震级在7级以上的地震,均标注了震级和发震日期。显然,图上震点密密麻麻的地方,地震就活跃一些。一般而言,多地震地区就是地震活跃区,发生地震的风险较大。如果发现自己居住在地震活跃的地区,就要提高灾害意识。
既然有被密密麻麻的红点标注出来的地震多发区域,相对的,也就有比较“干净”的区域,如华中地区。根据历史数据和实际的地质构造等因素来看,这些地区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较小。但是,不能说比较稳定就不需要预防了。比如,在该图中比较“干净”的安徽省,就曾经在2010年因4级多的地震造成了人员死伤。所以,即使处于比较平稳的地区,也要提高灾害意识,防止“小震大灾”。
图7 中国滑坡泥石流分布图
图8 中国泥石流易发分布图
从《中国滑坡泥石流分布图》(图7)我们可以看出,易发生滑坡的地区和地震分布地区很相似,这也说明了地震和滑坡之间有很强的关联;与此同时,泥石流的发生和降水、降雪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结合图7和图8,就可以了解自己是否住在滑坡泥石流活跃的地区。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也发现了,我们国家不仅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同时还是滑坡、泥石流多发的国家。
我国的自然资源和气象部门还会动态发布滑坡泥石流风险预警,特别是在雨季和台风季节,都会发布地质灾害紧急预警形势图,提醒居住在滑坡泥石流高风险地区的居民加强防范。
图9 云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图
需要注意的是,滑坡泥石流也不是能够准确预测的,相关预警也只是提醒我们要防范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在紧急的情况下应该果断撤离危险区。
03
地震滑坡泥石流
灾害来了怎么办?
地震来了怎么办?
紧急躲避地震的三原则是:伏地、遮挡、抓牢!
远离门窗,防止玻璃扎伤!
不要乱跑,不要错过可以躲避的遮挡!
不要相信三角救命区,它会让你暴露在遮挡之外,被落下和飞来的物品砸伤。
图10 避震三原则
① 请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收到地震预警或已经感到晃动,没有跑到户外的时间,这种情况下,首先在重心较低、且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情况下,无论如何也要用坐垫等物品保护好头部。
② 立即关火。地震发生的时候,一定记得抓住三次机会关火:第一次是有地震预警警报或在大的晃动来临之前;第二次是在大的晃动停息的时候;第三次是在着火之后。
③ 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地震带来的剧烈晃动,会产生很多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也有可能随时掉落,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千万注意不要靠近这些物体。
④ 将门打开,确保出口。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导致打不开门。所以,一旦意识到地震来了,务必要先将门打开,确保出口畅通。平时也要养成习惯,到一个地方先在脑子里过一下,万一被关在屋子里如何逃脱,是否有梯子、绳索等工具可供使用。
⑤ 在户外时,远离房屋和陡峭山体。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
⑥ 在百货公司、剧场时,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不能使用电梯!万一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难。万一被关在电梯中,可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联系、求助。
⑦ 汽车靠路边停车,管制区域禁止行驶。
⑧ 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
⑨ 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
⑩ 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相信从政府、警察、消防等防灾机构直接得到的信息,决不轻信不负责任的流言蜚语。
遇上滑坡泥石流怎么办?
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特点的滑坡,在滑动之前均会表现出不同的异常现象,显示出滑坡的预兆。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① 大滑动之前:在滑坡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现象,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突然干枯、井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在滑坡体范围内的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态。
② 在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这反映出滑坡体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已进入临滑状态。
若是不幸遇到滑坡正在发生,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① 冷静。当处在滑处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
② 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为安全的地段撤离。逃离危险区段,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动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均是很危险的。当遇到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
③ 对于尚未滑动的滑坡危险区,一旦发现可疑的滑坡活动时,应立即报警!大声呼喊和敲击锣鼓或脸盆等,警告邻里撤离!同时向110或119报警请求救援。
④ 滑坡时,极易造成人员受伤,当受伤时应呼救“120”,请求急救。
本文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