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新冠疫苗之后发现怀孕了,孩子不能要【无定论】
流言:
在新冠病毒的全民战疫行动中,接种疫苗堪称一道非常关键的分水岭。据相关报道,疫苗接种率要达到70%-80%才能构建免疫屏障,或者说才能有效地战胜新冠病毒,我们才能摘下口罩,恢复以往的生活!特别是随着安徽、辽宁、广州等地陆续出现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后,全国新冠疫苗接种又迎来一波小“高峰”。而在只需接种一针即可的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出现之后,很多关于接种新冠疫苗的疑问、谣言也随之增多:比如有说法认为,打针之后发现怀孕了,孩子就不能要了。
真相解读:
01
安全性和有效性
判断疫苗的两大标准
疫苗是人类战胜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武器,在保护人类健康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疫苗主要由两种成分组成,一种是病原体成分,另一种是佐剂部分。病原体成分能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针对病原体的保护性应答,提供了疫苗保护的疾病特异性;佐剂是某种与疾病无关的成分,可以提高免疫系统对疫苗的反应性。
通常情况下,评价一种疫苗的“好坏”有很多专业指标,这些指标也一定会影响不同疫苗的使用方法。与使用药物治疗疾病、修复患病的机体健康不同,人类使用疫苗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健康人群避免罹患某种传染性疾病,安全性就成为疫苗的第一指标;而任何保护人类健康的疫苗和药物都应该有效,有效性是疫苗选择的第二个指标。
图虫创意
对于灭活疫苗或者重组蛋白疫苗,加强免疫是提高有效性的常用方法,也就是注射一次和注射二次。疫苗中的病原体组分初次进入机体,能够激活针对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主要产生病原体特异性IgM抗体。IgM抗体的特点是半衰期短,在体内存在的时间短,同时留下免疫记忆细胞;当病原体或疫苗再次进入机体刺激免疫系统时,参与应答的主要是初次免疫应答保存下来的免疫记忆细胞,记忆细胞的应答反应速度快,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是半衰期长的IgG,在体内维持时间长,这是我们需要的免疫效果。因此,人们常通过加强免疫诱导产生免疫记忆细胞来提高疫苗的保护效率。多次注射的缺点主要是增加了注射成本和受者的应答反应。
按照一般免疫应答的规律,疫苗第一次注射6-8周后即可接受再次加强免疫。疫苗的注射剂量、方法和时间间隔是通过严格的科学实验得出的,不同厂家的疫苗可能略有差异。另外需要注意,不同厂家的疫苗抗原成分可能不尽相同,不建议在初次免疫和加强免疫中分别采用来自不同厂家的疫苗。
图虫创意
疫苗的保护时间主要受病原体抗原性质影响,不同的疾病存在极大差异;同一疾病的不同作用方式的疫苗也存在差异,通常是由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来确定疫苗的有效保护时间。
疫苗是否会对胚胎产生有害影响?这是很多备孕人群关注的焦点。对此,现阶段尚无确定答案。因为这需要可靠的临床前实验和临床应用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验证,没有获得上述实验研究的确切结果的疫苗,是不会被推荐给孕妇使用的。胚胎发育早期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影响导致胎儿发育畸形,疫苗注射有可能成为这种不良刺激,因此多数疫苗是不被推荐给孕妇使用的。注射疫苗与妊娠冲突时,一定要与专科医生讨论是否继续或结束妊娠。
本文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