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让全球碳排放量“历史性下降”?别高兴太早

关注
私信
1
收藏
分享

新冠疫情让全球碳排放量“历史性下降”?别高兴太早

4年前 · 大众科普

数据显示,新冠疫情让全球碳排放量“历史性下降”,但纵观历史,经济复苏带来的报复性反弹几乎不可避免。

  

 

在《复仇者联盟》里,灭霸打了个响指,地球上的半数人类顷刻消失。如果这事真的发生,对文明也许是个灾难,而对已存在46亿年的地球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今年意外袭来的新冠疫情,使世界各地的生活生产紧急拉闸,人类活动被大面积压缩。于是科学家们得到了一次观察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影响的绝好机会,一项几十亿人共同参与的对比实验就这么开启了。

  

  将人类活动从生态中大幅剥离,会有什么影响?| 来自网络

  气候变暖:人类活动 or 自然规律?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话题引发了人类对自身和地球命运的忧虑。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一份报告中明确警告:

一个世纪以来,人类活动排放的以二氧化碳、甲烷为代表的温室气体超出过去几千年的总和,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升高了0.74± 0.18°C,由此导致的两极冰川消融将使全球水平面上升20~ 50 cm,进而加重滨海城市洪涝、咸潮、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等灾害,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

但也有人提出,地球本就有自己的冷热周期,人类仅百余年的工业活动对于这种周期性气候变化的干扰微乎其微。孰是孰非,不妨来看历史上人类生产活动每每遭遇重大影响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人类危机带来的暂时性碳减排

工业革命以来一百多年里,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能源不断发展。纵观数次人类危机,不乏伴随经济运行被阻、碳排放大幅减少的例子。

数据显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当年的碳排放量减少了大约8亿吨;中东石油危机期间碳排放量削减了约10亿吨。

而另一方面,危机只是在短时间内压缩了人类活动、降低了碳排放。在更大时间纬度上,能源消费结构并没有实质改善。经济复苏意味着比危机前更加可观的碳排放增量以及随之加剧的温室效应。

反复停滞和反弹,透露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人类活动确实能扰动地球气候,而温室效应里人类的“贡献”不容质疑。

新冠疫情:人类的灾难,自然的疗愈

此次疫情的影响之广出人意料,人类生产生活停滞所带来的碳减排量也超过之前任何一次危机。

据统计,随着全球大量人口被要求在宅工作、国际边境关闭,消费率和运输率都相应下降,截至2020年4月初全球二氧化碳日排放量比2019年的平均水平下降了17%。

其中,来自地面运输和航空业的排放分别下降了36%和60%。地面运输、能源和工业占到了排放下降总量的86%。

国际能源署(IEA)测算,今年世界能源使用量将减少至少6%,约等于整个印度全年的能源使用量。

一份英国研究机构Carbon Brief的报告估计,今年全球减少的碳排放量为20亿~30亿吨,约为2009年金融危机造成的降幅的6倍,是二战结束以来所有危机造成的削减总量的2倍。

  

  人类危机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波动(红色箭头处为新冠疫情带来的碳排放转折性减少) | 作者整理

大幅碳减排背后的经济代价是极其惨痛的,但对自然生态的积极性却毋庸置疑。让我们看一下实施严格封城策略后,武汉市的空气变化:

1月23日10时,武汉开始封城,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关闭。千家万户实施网格化管理,居家隔离。除医疗和基础民生物资的生产运输外,其他门类的工业生产和各经营场所能停尽停。

在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人类生产和流动的急剧减少,使武汉市的空气污染物消失殆尽。

  

  卫星云图:武汉封城前后空气质量大幅提升(橙色代表空气污染物浓度) | 作者整理

一场蔓延人间的健康灾难,却成了自然的一次疗愈,值得深思。

这一次,我们可以控制碳排放吗?

面对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衰退,各国都采取了许多雄心勃勃的宏观经济刺激政策。

我们不禁担心,这次新冠疫情之后,是否会像历史上各个重大危机一样,伴随工业生产的报复性增产,碳排放以更澎湃的姿态卷土重来?

毕竟,历史上节能减排与经济复苏总是以相互博弈的姿态,守在人类危机的终点线后方。

目前来看,情况并不乐观。疫情期间全球新旧能源市场的生存之战,似乎让“反弹”不可避免:4月以来,石油期货和欧洲电力期货交易价格出现令人惊愕的负数,新能源产业在低迷的油价面前,面临着巨大冲击。

如果能源资源的配给完全交由市场调控,以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毫无疑问将在短期之内就把新能源产业数十年积攒的市场份额瓜分干净。人类控制全球碳排放、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增长的希望也将随之破灭。

  

  疫情封锁打击石油需求导致油价历史性暴跌 | 来自网络

  这次新冠疫情创造的全球碳排放量"历史性下降",似乎是自然在和我们讲道理:人类完全有能力在短时间内改善整个地球的大气质量。

我们是否应该抓住这能源分配的重要关口,更果断地去拥抱再生能源、下一代核能、氢能及碳捕获等清洁能源技术?

那里,或是人类和地球重修旧好的未来。

作者 | 刘强 日本名古屋大学

编辑 | 徐斯佳

文章来源:中国科协

热门评论

0/200 (至少8个字)
本文知识看懂了吗?快来一起讨论吧~
刚刚
©2025 小科普 京ICP备20013549号 举报邮箱: admin@xiaokepu.com